聯合國糧農組織近幾年的統計資料研究表明,糧食產量充裕的國家以經濟較為發(fā)達的地區(qū)居多,主要有美國、加拿大、歐盟、俄羅斯、澳大利亞、巴西、阿根廷等,其糧食總產量、單產和人均占有量都比較高。缺糧主要集中在發(fā)展 家和地區(qū)。非洲是缺糧更為嚴重的地區(qū),多數國家都嚴重缺糧;亞洲是生產糧食更多的洲,但部分國家卻嚴重缺糧;中南美洲也有部分國家嚴重缺糧。嚴重缺糧國由于經濟落后,可用于進口糧食的資金有限,從而抑制了其糧食進口需求。
全球糧食出口貿易上,美國和阿根廷的糧食產品、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小麥、巴西的大豆、印度和泰國的大米在國際市場上具有很強的競爭力。從糧食分品種全球貿易來看,當前大米出口國主要為泰國、印度、越南和美國,小麥出口國主要為美國、法國、加拿大、澳大利亞、阿根廷、俄羅斯、烏克蘭、德國和印度,玉米出口國主要為美國、阿根廷、法國和巴西,大豆出口國主要為美國、巴西、阿根廷和巴拉圭。
2006年以來,世界糧食供求形勢有了新的變化,在美國燃料糧食需求爆炸性增長的驅動下,全球糧食價格大幅攀升。2006年全球糧食價格波動上漲,全年漲幅超過10%。聯合國糧食及農業(yè)組織發(fā)布的更新的《農作物前景展望及糧食形勢》報告,預測2007年全球谷物生產將達到創(chuàng)紀錄的20.95億噸,將比去年增長4.8%。不過,由于當前的谷物庫存量為20多年來的更低水平,再加上生物燃料的快速發(fā)展帶動了對主要原料玉米的需求,今年谷物產量的增加還不足以滿足持續(xù)增長的需求,谷物的價格將繼2006年上漲之后,繼續(xù)維持上揚態(tài)勢。
的糧食自給率長期以來在95%以上,由于目前糧食單產增加趨緩,耕地面積減少和種植結構調整使糧食播種面積呈下降趨勢,而城鎮(zhèn)化帶來的對糧食需求的剛性增長在持續(xù),未來糧食自給率很難長期維持在95%以上。雖然國際糧食市場可以滿足我國未來的進口需求,但由于世界糧食出口的來源地相對集中于少數國家,各地區(qū)的糧食供求形勢復雜多樣,需要分地區(qū)研究全球糧食供求形勢,為我國農業(yè)走出去戰(zhàn)略提供決策參考。
全球糧食消費變化趨勢
全球糧食總消費量由1990年的14.71億噸上升為2006年的19.86億噸,平均每年增加1.86%。分地區(qū)的年平均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中南美洲、大洋洲、北部非洲、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北美洲,高于全球平均值,其他地區(qū)低于全球平均值,原蘇聯12國更低,為-1.73%。
人口變化是影響人均糧食消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,全球糧食總消費量由1990年的51.31億人上升為2006年的63.26億人,平均每年增加1.30%。分地區(qū)的年平均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撒哈拉以南非洲、北部非洲、亞洲、中南美洲和大洋洲,高于全球平均值,其他地區(qū)低于全球平均值,原蘇聯12國更低,為-0.08%。
雖然薯類消費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占食物消費的比重較大,草食畜產品在大洋洲食物消費中占較大份額,但就全球而言還是人均糧食消費水平指標更能體現各地區(qū)的食物營養(yǎng)水平和生活質量。全球人均糧食消費量由1990年的287公斤上升為2006年的314公斤,平均每年增加0.56%。分地區(qū)的年平均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中南美洲、大洋洲、歐洲(不包括原蘇聯12國)、北美洲、北部非洲、 ,高于全球平均值,其他地區(qū)低于全球平均值,原蘇聯12國更低,為-1.67%。2006年全球人均糧食消費314公斤,其中北美洲更高為1182公斤,其次為歐洲428公斤、北部非洲337公斤和中南美洲336公斤,撒哈拉以南非洲更低,為105公斤,亞洲(不包括 )226公斤。
綜上所述,全球糧食消費主要增長點在中南美洲、大洋洲、北部非洲和撒哈拉以南非洲。其中中南美洲、大洋洲以經濟發(fā)展驅動糧食消費為主;撒哈拉以南非洲以人口增加驅動糧食消費為主;北部非洲的糧食消費則是由經濟發(fā)展和人口增加聯合驅動的。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均糧食消費水平低,增加緩慢,是全球糧食問題更嚴重的地區(qū)。
全球糧食生產發(fā)展特點
糧食收獲面積體現了糧食生產的資源潛力。全球糧食收獲面積由1990年的5.62億公頃上升為2006年的6.07億公頃,平均每年增加0.54%。分地區(qū)的年平均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大洋洲、中南美洲、撒哈拉以南非洲、北部非洲和亞洲(不包括 )高于全球平均值,其他地區(qū)低于全球平均值, 更低,為-0.32%。
單位面積產量綜合體現了農業(yè)生產技術水平,單產的變化則體現了農業(yè)技術進步的發(fā)展速度。2006年全球平均糧食單產為3.53噸/公頃,其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有歐洲(不包括原蘇聯12國),為5.32噸/公頃,其次為 (5.01噸/公頃),北美洲(4.79噸/公頃)。北部非洲和中南美洲稍低于全球平均,大洋洲更低,為0.99噸/公頃,撒哈拉以南非洲為1.66噸/公頃。全球糧食單產由1990年的3.01噸/公頃上升為2006年的3.53噸/公頃,平均每年增加1.04%。分地區(qū)的年平均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中南美洲、北部非洲、北美洲、亞洲(不包括 )和歐洲(不包括原蘇聯12國)高于全球平均值,其他地區(qū)低于全球平均值,大洋洲更低,為-0.68%。
糧食產量是收獲面積和單產共同作用的結果。全球糧食產量由1990年的16.93億噸上升為2006年的21.42億噸,平均每年增加1.66%。分地區(qū)的年平均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中南美洲、北部非洲、撒哈拉以南非洲)、大洋洲和亞洲(不包括 ),高于全球平均值。其他地區(qū)低于全球平均值,原蘇聯12國更低,為0.41%。
人均糧食產量反映的是一個地區(qū)的農業(yè)綜合實力,而人均糧食產量的變化是糧食總產量和人口增加的相對速度決定的。全球人均糧食產量由1990年的325公斤緩慢上升為2006年的342公斤,平均每年僅增加0.31%。分地區(qū)的年平均增長率從高到低依次為中南美洲、北部非洲、歐洲(不包括原蘇聯12國)、大洋洲、原蘇聯12國和北美洲,高于全球平均值。其他地區(qū)低于全球平均值, 更低,為-0.12%。2006年全球人均糧食產量為339公斤,其中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有北美洲(1442公斤)、中南美洲(423公斤)、歐洲(不包括原蘇聯12國,381公斤)、大洋洲和 。其他地區(qū)低于全球平均,撒哈拉以南非洲更低,為84公斤。
綜上所述,全球糧食生產的自然潛力較大的地區(qū)為大洋洲、中南美洲、撒哈拉以南非洲、北部非洲和亞洲(不包括 ),糧食生產水平較高的地區(qū)為歐洲(不包括原蘇聯12國)、 和北美洲,農業(yè)綜合實力較強的地區(qū)為北美洲、中南美洲、歐洲(不包括原蘇聯12國)、大洋洲和 ,農業(yè)綜合實力增加較快的地區(qū)有中南美洲、北部非洲、歐洲(不包括原蘇聯12國)、大洋洲、原蘇聯12國和北美洲。